个内外管家来照管。这个大型的搬迁事项一旦施行起来,谢公馆上下的人包括各家产业的高级职员,都是一个人当成三五个人来用。
期间,应天当局在冀州和燕州的军政代表,与东洋侵略者的停战谈判已宣告失败。北方各学校已经开始搬校南下,据闻暂定的目的地也是楚州星汉市。海宁这边不少学界同仁却觉海宁毕竟是各国租界所在,东洋倭寇不至于猖狂到一次性与各国为敌吧?
但珍卿还是积极跟慕先生沟通,叫慕先生跟艺专所有负责人说明利害。她甚至一改在艺专的甩手掌柜作派,跟艺专的唐人礼、吴质存、叶知秋、朱书琴、秦间间都谈了,叫他们不要对所谓的国际调停抱有信心,自清末以来国际调停何时对中国有利过?退一步来说,就算不信东洋人真能攻破海宁,也要在全校师生间作迁校动员以备万一,就算最后证明是杞人忧天都好过没准备。
珍卿如此有悖“常情常理”的言行,不免被看不惯她“怯懦”的学界同仁讥讽,连她的崇拜者中都有人觉得她过态了。加上谢公馆搬迁工厂、医院、药厂的举动,也在海宁工商金融界引起侧目惊笑,说不但易先生近来言行不合她诗中之志,当年言“东洋西洋皆凌犯,神州儿女皆来捍”。不料事到临头,他们第一名门全数人竟都贪生怕死,现在东洋人尚未打到家门口,他们已经只顾自己仓皇逃窜了,什么爱国商业家、慈善义士、学界名流,都是拿来沽名钓誉的幌子罢了。
虽然冷言讥讽、落井下石者是难免的,然而被他们家帮助扶持过的人若也如此,也足够珍卿寒心一时了。不过幸好慕先生还能一言决事,听珍卿多次描述潜伏危机之后,即命艺专的教职工开始打包教具,学校又叫校内的学生自治组织帮忙,由某日某时开始学校解散,复校时间暂定九月初旬某日。
学生们可自筹路费前往星汉市复校,也可选择跟着大部队一起迁移各种物资,这样校方会包他们的食宿和路费。而艺专多数师生和世人一般惶惶,多数贫寒子弟其实无处可去,此时下意识信奉师者长辈的权威。想反对南迁而留下来决一死战的人,在此时也组织不起来人跟他们一起。艺专的南迁队伍一日日开始成形了。
珍卿和杜教授供职的国立海大,尚未接到应天教育部迁校的指令,珍卿两次力劝校方多少作点准备,最终都是无功而返。其实,此时连华界的国立大学也都未动迁,珍卿深知强劝无用已然作罢了。
而此时,杜教授却已经接到上头通知,应天中华研究院文史所也要提前动迁,院长郑余周先生召杜教授到应天主持搬迁,杜教授仓促收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