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地说这件事没办好,办错了?!只顾着劝谏我,可有一人低头,认错?”朱厚熜看了毛澄,看了梁储,更看了杨廷和,“我大明如此多的难处,如此多的隐患,君心常忧!但朝臣们就一直想着以最省心、最没风险的方式勉强涂抹,装作若无其事、天下太平吗?”
这话一问出口,杨廷和脸色陡变。
崔元一直默默旁观。
以徐光祚和张鹤龄的水平,也许只能一直尽力跟着,思考嗣君与杨廷和言辞所表达的意思。
但崔元深知,两人的这第一次见面将会决定接下来数年甚至新君这一朝的基调。
杨廷和的苦口婆心还有嗣君已经到达城门之外的事实,都证明了一点:嗣君不可废,登基是必然的。
因为他是君,所以杨廷和只能劝。
杨廷和想拿百官态度来劝,嗣君根本不接招:这件事,你们不支持也得办。
他在要话语权。
低头,是真正的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