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见李弘济又回来了,忙藏到摊子后面。
李弘济气势汹汹的走到摊子前面,问那摊主“这杯子不能再少些了吗?”
摊主听从冯思远的嘱咐,坚决的摇了摇头“二十两,少一个钱都不卖!”
李弘济咬了咬牙,一把将手里银票拍在摊主桌子上,挥手就是二十两银子,他八岁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阔气过了,忍者五脏六腑心肝脾肺的疼,说道:“你给我找个好的盒子装起来!”
摊主没想到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大的冤大头,愣了好一会,才说“好好!”
李弘济拿着杯子走了,冯思远手里捧着那二十两的银票,仰天狂笑。
晚上回到住处,就看见白天那个茶杯摆在桌子上,若梅……哦,不,傻蛋儿说是刚刚李弘济送过来的。
冯思远怀里揣着李弘济的二十两银票,手里捧着自己的茶杯,油然而生一种罪恶感,李弘济现在最好的衣服,估计就是朝廷发的那身官府了,日常的衣服,大都是针脚上面盖针脚,补丁上面打补丁。
一边心疼李弘济度日艰难,一边琢磨着怎么把李弘济那点俸禄给算计过来!
冯思远在翰林院任职,一个能闲出屁来的衙门,但随着朝廷的风向变化,翰林院也紧张起来。严述由礼部尚书升任参知政事,成为国家副相,颁布了一项“青苗法”,在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将常平仓里的粮食以二分利息贷给农民,秋收后收回本息,二分利,真的不低了。
可农民若是朝地主借贷,遇到心黑的,每年会付出七十二分的高利,这项耸人听闻的事却是真的存在的。
而大宋有土地的,绝大部分都是官员,大氏族。
若是借贷这项生意被国家垄断了,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一条财路。
这时候御史台的言官们,弹劾青苗法的奏章像雪片一样朝大宋官家的龙案上飞过去,也不知这严大人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是给官家下了什么迷/魂药,施了什么咒,官家竟然任由他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反对派最骨干的力量,便是国舅王显和太傅冯仲先,冯思远是冯太傅远房子侄,理所应当被认为是旧党的羽翼,晾在翰林院得不到重用。
而李弘济从步入官场,就得到了严述的赏识,几个月就从一个七品下的大理寺评事提拔到了正六品的大理寺丞。
与冯思远的清闲相比,李弘济简直可以说忙的像个陀螺。
大理寺丞这差事让其他人来做,也不过是蒙混过日子罢了,偏偏李弘济是个极其较真的,真的把全国各地上报来的案件一一核实,竟然揪出了一大堆的冤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