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上usa,就有了神奇的附加值。
美国这个品牌是可以持有的。有些人跑到美国,甘心情愿地长时期过着比在原住国还要糟糕一些的生活,当然只是了却一个心愿:对美国的持有。
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形态潮涌和一次次政治革新,使美国少了很多野蛮凶悍的痕迹,不再贩运黑奴,在一般的情况下也不再把舰队派到弱小国家去发动政变。本世纪的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以后,发达国家大多有了文雅风格,对穷国和弱国也基本上放弃了殖民统治,解除了历史上诸多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再有支配地位,不意味着在外交谈判的席位对等和握手微笑的后面,强国和弱国之间已经平等。
目下大、中学生们的玩“酷”之风,就是典型的美国产品,最早可能出现在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里,经由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再进入中国大陆。因为它总是与影视里的冷面猛男相联系,结果,潇洒、英俊而且深沉的冷面风格就成了它的注解。作为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酷”的东方之旅似无任何暴力性质,而且在所到之处几乎都激起了愉悦、敬佩乃至甜蜜蜜的爱慕,同市场经济一起成为全球化可喜进程的一部分。然而,更仔细地考查一下就可以发现“酷”牌文化对于强国和弱国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酷仔酷哥们常常穿着牛仔服(需要从西方进口),常常喝威士忌或者白兰地(需要从西方进口),常常英雄虎胆地玩飞车(汽车是美国或日本的最好),常常提着电话机座皮鞋也不脱就跳上了床(电话技术和保洁器具需要从境外引进),常常在生死关头遇到了美丽的碧眼姑娘(要有这样的艳遇就必须带上钱到那里去)……这种文化一般来说也提供了正义或者勇敢的形象,提供了趣味和知识,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更隐藏着无处不在的消费暗示,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公司拓开了输出产品和技术的空间,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政府增加了赢得民心和政治要价的筹码。社会心理开始出现倾斜。新的依附关系,新的权利支配关系,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流播中差不多已经悄然就位。
进一步说,影视里的“酷”星们很少埋头读书,而这是教育落后国家最为急需的;很少大汗淋淋地打工,而这是经济落后国家最为急需的。他们也没有太多机会遭遇东方式的“走后门”和是非不分的庸众,而这是中国人经常要面对的现实。他们的文化神话吸引着我们,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碰撞,推动了一个个发展中国家主动或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