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韩少功的读史笔记
首页

第6章 礼乐之治

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就是礼文仪节化的。《(仪)礼》、《周礼》、《礼记》记录了人们应该如何站立、如何落座,如何坐车,如何穿衣,如何戴帽、如何吃饭、如何饮酒、如何祭祀,如何娶亲、如何敬老、如何慈幼、如何尊贤、如何卜占、如何见客、如何谢恩、如何朝君、如何扫地、如何奏乐等等一切行为成规,把所有社会关系都固定成相应的外在仪礼。比如子女每天晚上应为父母铺床安枕,早上则须向父母问候请安。又比如前面若有两人并坐或并立,你不得插身进去或从他们中间穿过。还比如青年人随长者接受馈赠,如果长者已经表示了感谢,后辈就万万不可再表示感谢,以免身份越位的无礼造次。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提倡的“礼治”和“礼教”,就是借助这些浩繁得实在让人惊讶的有形礼仪,实现政治管制和伦理教化。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识字的人是很少的,那时候也还没有纸张和印刷的发明,文字只能载于竹帛,而竹重而帛贵,流传极为困难。因此,那时候的“文明”更多的不是表现为文字,倒是只可能更接近汉字“文”的原义,即“纹”:纹彩,纹饰,相当于人为的美化技能,实现于各种造象活动之中。

当“文”与“用”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形式;当“文”与“野”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礼乐。《左传》记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章太炎曾解释,这里的文不是指修辞润色,而是指行仪典以助言传(见《国故论衡》)。

《礼》称:“乐者,象成者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周礼》亦称:“凡建国,禁其yin声、过声、凶声、慢声。”这种对音乐的重视,恐怕是中国古人的一大执政特色。虽然我们无法得到古代的录音资料,来充分了解当时这种的“乐”,但我们有足够的出土文物来了解当时的“礼”的其他方面,比如众多史家无不重墨详叙的器服。我们惊讶于河南殷墟、陕西秦坑、四川三星堆、长沙马王堆等地出土文物的辉煌灿烂,不难理解在文字语言的运用尚受到种种极大局限的时候,各种器服其实就是当时的报纸、刊物、广播和教科书,就是当时诉诸声象感觉的哲学、宗教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如《孟子》所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我们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能理解古人为何在一件日常生活器物那里如此用心之深,如此用心之精,如此用时之长以及如此用力之巨。这些体现在铜器、石器、银器、玉器、木器一类之上的精神感染和意识陶冶,这些精美器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相关小说

谁让他修仙的! 玄幻 /
谁让他修仙的!
最白的乌鸦
4835341字02-03
天人图谱 玄幻 /
天人图谱
误道者
4701745字02-06
我有一个修仙世界 玄幻 /
我有一个修仙世界
纯九莲宝灯
9383376字02-06
神话版三国 玄幻 /
神话版三国
坟土荒草
陈曦看着将一块数百斤巨石撇出去的士卒,无语望苍天,这真的是东汉末年?  吕布...
146887442字09-25
阵问长生 玄幻 /
阵问长生
观虚
8316823字02-06
衰草 玄幻 /
衰草
poissson
" 当程敏一眼看见那个身姿挺拔,戴着细边金丝眼镜,瞧着斯斯文文,却掩不住衬衫底...
115091字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