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开支?不过他能说出这番话,还真是让她心里欢喜。
—
皇帝下旨出资在大周各地兴办书院学堂,扶持教育。
这是利于江山社稷的好事,自然无人反对,一时间人人称颂。当皇帝声称要动用自己私库里的银钱来资助建学堂时,赞誉声更多。
一向支持教育事业的程皇后也站了出来,表示将自己身为皇后的俸禄尽数捐出来,用于各地建女校。——程寻并不担心自己荷包空空。毕竟她身上还领着崇文馆学士的俸禄。而且苏凌也不会教她饿着。
帝后带头,茂阳长公主也跟着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处私宅。
……
朝中大臣于公于私,自然也要咬咬牙拿出一些来。
继朝中大臣之后,文坛名人、各地乡绅也纷纷慷慨解囊。
甚至在崇文馆的学殿里,那二十八个出身不凡的学子们也在商量着要不要拿出一些私房钱来。
一时之间,大周上下读书学习的热情高涨。
看皇帝的意思,新建的学堂除了传统的教授儒家经典的书院外,还要建立一些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堂,不强调四书五经,重点教授其他知识,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
当然,还有女学。
对大周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新颖而又充满诱惑。
大周如今正值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对朝廷减轻赋税又兴办各式学堂支持而又期待。
在崇德书院,思想比较活跃的学子们再次议论纷纷:
“听说以后有专门学武的书院。”一个圆脸学子道。
“是不是和武馆差不多?”说话的是个瘦高个。
圆脸学子摇头:“不是,这是官学。而且,武馆里只教武功,这武学书院还要学四书五经的……”
“原来如此。”
—
进入冬天后,程寻的肚子越发明显了。她以为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从未出现过,但是近来时常会觉得烦躁,随着身形变化,她行动逐渐不便。
崇文馆那边的算学夫子,如今已经换了人。——云蔚的妻子,杨德夫子的女儿杨姣主动提出想担任算学夫子一职。
杨姣与云蔚成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原本对她有些意见的老祖母有了重孙之后,喜不自胜,每日见了她,也满面笑容,态度身后。
皇后有孕后身体不便,崇文馆招新的算学夫子。
杨姣听闻此事后,心里一动,与家人商量,想做崇文馆的算学夫子。
她十四岁上自青州投奔父亲,直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