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士子携带作弊物品,一律禁考十年;而在科举考试期间发现作弊行为,舞弊士子将会被判刑,终生不录。这种严格的处理方法对考生有很大震慑力,毕竟对于平民寒门子弟来说,科举是唯一的崛起之路,一旦科举被拒,他们此生便再无将来。
乡试期间是全封闭式管理,考试结束之前考生只能在考院自己的考房度过,考试、吃喝、睡觉、排泄,都要在那一平米多的考房度过。
王原只要进入了考院,就意味着三天之内无法出去了,王原放眼望过一排排的考房,看着破败不堪的院子,大大小小的土坑,长满了各种杂草的地面,心里非常不爽,并不是他矫情这样的环境,而是对这些考官如此态度的不满。
乡试三年一次,考院也就三年开放一次,环境残破是难免的,不过朝廷为了表达对科举的重视,在那年秋闱前夕,会派遣工人对考院进行维修,以给考生较为良好的环境。但是如今这几年,灾民遍地,朝廷黑暗,自然无人会管这么多事,地方官员也就不在意考院好坏了。
王原按照考官下发的木牌,找到了自己的考房,打量了一下四周环境,摆了摆头,有些无奈的叹气,“尸位素餐啊!”
王原进了考房,坐在座位上,等待第一场考试开始……
百择其一,机械连年。——路
第16章 乡试期间
乡试主考官是由京城委派下来,副考官由地方知府在学院选派,京师考官的委派可以有效防止地方的徇私舞弊。
日头缓缓东升,巳时二刻,正是考试开始的时间,副考官一声令下,考卷便开始陆续下发。
王原快速浏览一遍考卷,便开始从头作答,第一道题出自《中庸》,题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王原思忖片刻,开始在考卷上作答,“人唯至诚,方知上天之命,行天下之性……”
人只有在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什么是天命,什么是性;明白了天之性,就能够明白人之性;能明白人之性,就能明白物之性;明白了物之性之后,就可以和天地一道去化育万物了;可以和天地一道化育万物,那就是和天地并列而合为一体,和日月的光明合为一体,和道的本真合为一体了。到此境界则修道之功毕矣。
这是后世对《中庸》中此句的全部译文。古代科举对五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