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越星文点了点头,解释道:“李白和杜甫历史上只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唐朝天宝三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在洛阳跟杜甫相识,成了挚交好友。两人相约在梁宋,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境内会面。同年秋天,他们相约来到梁宋。第二年春,他们又在山东重逢,同游齐鲁。分别1时,互相送了这两首诗。”
虽然越星文的叙述很平静,可他的心情却无比激动。
历史上,很多名人的会面留下了千古佳话,李白和杜甫也是其中最出名的,他们一生只见过三次面,可就是这三次会面,两人成了一生的知己。
年龄相差11岁的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吟诗,谈古论今,好不畅快!
在那动荡的时代,能遇到一位知己,太不容易了。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们没再见过面,却从未忘记过彼此,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佳作。
越星文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和杜甫,大一的时候,他专门写过李白、杜甫诗作研究的论文,对这两位的诗非常熟悉。但他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居然能在图书馆看到李白和杜甫会面的场景。
这种时空错乱感让他心情无比复杂。
面前的李白和杜甫,都不是真人,只是图书馆创造出来的两个虚拟形象,也根本听不见他们说话。但越星文很想说一句,你们的作品,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会一直传承下去,被后世所铭记。
……
李白和杜甫结束了会面,分别1后,李白的身影就消失在眼前,杜甫则骑着马继续向前,众人对视一眼,立刻跟上了他。
本以为杜甫会带着大家见下一位诗人,但没走多久,众人就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场景——
兵荒马乱的年代,四处都是战乱的痕迹。
烧焦的旗帜倒在废墟旁,随意丢弃在路边的骸骨被野兽啃食得面目全非,吃不饱饭的孤儿寡母哭着跪求一点干粮,儿子死光后的老人一夜白头……
哀鸿遍野的景象,像是电影一样在路的两边晃过。
作为唐朝最出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向最关心民生,在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他创作了无数锥心刻骨的诗句,后世之人,哪怕没有亲自经历过那个时期,也能从他的诗作中,感受到当时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