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之前的一应支出,其余诸国作为同盟国除了向军队等有偿供应部分粮食之外,要对盟主尽的义务就是开放水道和领空,并协助完成连通各国的交通干道的建设计划。理所当然地,这一部分的建设也是由工业联盟主导,他们要求各盟国允许他们将数以万计的工兵投入这项工程,由他们招募劳工予以培训,统一调度,在这些劳工应得报酬方面,工业联盟支付三分之二的报酬,沿途国家和地区承担三分之一,除了绝对的通行权之外,其余因这一工程产生的利益工业联盟一概不取。
于是不仅联盟人向同盟国流动,同盟国与同盟国之间也有了成规模的人口和贸易流动,于是这项工程进展到哪里,工业联盟的货币、商品和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在联合会议上通过这一庞大的道路规划后,工业联盟像按图钉一样在各国的工程段按下一个又一个的工程营,这些营地不仅聚集大量设备、物资与人口,还要求租用一定数量可供自给自足的土地。
显而易见,工业联盟是意图将这张西部大陆交通网经营作为其延伸的国土,同已经毋庸置疑被纳入其统治的各战区联系起来。依据工业联盟自裂隙重启后表现出来远远超过一般国家的军事、经济以及文化实力,人们只要稍有常识,就能想见工业联盟定然会像将各裂隙战区一样,将被这张水陆空网络所笼罩的诸多国家一口口吞掉。
甚至这个过程可能不会有什么抵抗。
因为不太会有人想要知道如果前线的联盟军队将炮口调转向他们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虽然人们总是感到困惑,工业联盟为什么总是能够通过做一些亏本生意的方式来获得战争也未必能够取得的利益,这背后的道理真是令人细思恐极,但在人类整体正在遭受第二次裂隙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即使要冒被和平侵略的风险,诸同盟国还是愿意接受工业联盟的领导,向它那些后患无穷的改造举措提供支持,既是难以舍弃眼前的利益,又是因为看到了其他模仿同盟而建立的联盟的失败。
如今中洲世界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争联盟内的国家,一类是战争联盟外的国家,后者的数量比前者要多得多,虽然裂隙通道的数量算起来足足有五十四条,但它们分布在广大的中洲大陆上,至少目前来说,直接面临入侵威胁的国家只是少数。
工业联盟能以一力包揽的方式解决前线国家同后方国家的矛盾,还能通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