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大人也不说谎。
男孩一脸认真地捧着他的脸,双眸真挚动人,轻轻对他说:耐心等等,再等等,好运它已经来了。
第114章 歹计
由京城牵头,哪怕用了最快的速度,也是花了足足三日才调度出十万军队。
人数是凑齐了,可眼下最大的问题是十万人浩浩荡荡,这么多人同时从京城出发,最短也要五日才能赶到延定。
而谢家军所能撑下去的时间,显然要比五日这个时间要短。
杨巡在早朝提到了这个问题。
对于刑部尚书的疑问,丞相不疾不徐地颔首微笑:这事倒也很好解决。
他转身看向群臣,缓缓道:依我看来,不如先派出一人快马先行前往延定,只要手握调度令,距离延定相近的原胥、尺伏诸城也可先行派兵派粮前往延定,或许兵粮数量比不得北燕,但要支撑谢家军熬到十万大军到来却是没问题的。
见群臣面面相觑相顾无言,徐一辛轻声问:诸位觉得这法子如何?
兵粮之事迫在眉睫,情况紧急,眼下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大臣们捏着笏板站在原地,面对丞相友好的询问,个个都闭紧了嘴巴,无声用沉默来表示认可。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么行,就这么办吧。
这个肩负着赶往边疆、援助谢家军的幸运儿当场就被人举荐出来了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是今年二十有八的兵部侍郎李英。
谢昭抬眸看向此刻站出队列、位于殿中的李英,眸中不自觉含了几分打量。
正如举荐的官员们所说,李英的确是合适的人选。
首先,他出身兵部,职位又不算低,由他拿着调度令前往延定,勉强也算是名正言顺。
其次,李英如今年纪正好,二十八的年岁,比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沉稳又多了阅历,同时又比年纪更长的官员体格更健硕,能够扛得住这一路快马加鞭的舟车劳顿。
当兵部的给事中初次举荐了李英后,朝中不少人还有些迟疑,可等到兵部给事中把李英当选的合适之处一个个罗列出来后,群臣们面上的怀疑也已经变成了认同。
李英这人,好像真的挺合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