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我”从小就住在巷子里,巷口就正对着科里布河岸。河的这一侧是贫民区,站在巷口可以远远眺望到河对岸的市中心,以及矗立于核心的大教堂。每到整点,几声钟响就会横越淼淼流水由大教堂的尖顶钟楼传来,传进幽深的小巷里。
从巷口走到家要几分钟。巷道是很窄的,成年人走在道上连手臂都伸展不开。路面也不平整,是凸起来的,两边自然而然形成水沟,顺着巷道蜿蜒向下。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栋的楼,水沟就紧贴在楼的门口。楼基本上是两层的,少数被屋主人自行加盖到三层,但都不算很高,甚至不算很直。同一侧的楼之间没有缝隙,就这么挨肩并足地挤在一起,像清晨在报到的码头工。两边的大门是错落开的,一边是奇数门牌,一边是偶数门牌。这些楼少说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墙壁都斑驳了,白漆脱落,露出里面土黄色的砖块,上面偶有小孩子画得歪歪扭扭的字母或者涂鸦,只有下面临近水沟的墙面是翠绿的,长满了青苔。
白天,青壮年劳力会到河对岸去工作,卖劳力或者做帮佣。而找不到工作的妇女或者老人就待在家里,照看孩子或者做一些手工出去卖。白天的大门几乎是不关的,里面会传来一些做工声,或者孩童的咿呀学语声。
小巷里几乎不会有陌生人进来,如果有陌生面孔都会被一扇扇门后面若有若无的视线围观扫视。除了每3~5年教会的大人物来筛选适龄孩童当修士,但极少有人会被选上。长辈们在劳作的闲暇,把他们会的为数不多的文字,或是偷学的笨拙的社交礼仪教给孩子,期待在教会的选拔时,能够多上一分助力。
教会的大人物每次来都皱着眉头,捂着鼻子,带着审视的目光一一查看这些孩子。不过这也不怪他们,楼房里都是没有厕所的,小巷每隔一段,绕几个弯子,会有一个公共厕所。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家盆子里方便,然后清晨到公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