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跨地域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追回国家文物,挽回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故事,加以纪录片式的影像存档,集结出一部公安系统保护国宝的历史。
此创意用案件警醒观众,以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确实值得点赞。
柯岩还记得它的主要内容:2008年3月31日,随着文物贩子王凯被押上合肥中院刑事审判庭,曾轰动全国的2002年“3·25”文物大案至此宣布“收官”。
不过此时他想到的并不是这个大案本身,尽管这个大案的主角就是寿县人,文物也是从寿县出土的。
他想到的是这个大案主角的一种特别鉴宝法。此法在他所喜欢的《无字碑》探宝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
这个家伙认为青铜器真伪鉴定的重中之重应是四个方面:皮壳、重量、锈色和人。
柯岩理解,所谓皮壳是指古物的外部形状,而所谓的锈色则是指外表的颜色。人,则是指持古物的人,但关于这一点,柯岩颇费了点脑筋。
柯岩在穿越前本是一个学生,对古物的接触甚少,仅是喜欢而已。
可现在真的出现了一件古物,并且还有持古物的人活生生站在面前。
而他的身份己不是一个学生,而是考古专家。一一上午在古玩市场问楚文明的那句话,事实上暴露了他的真面目。
还好,楚文明并没窥破,于是,他不用在这方面担心。
不过,这就逼得他去面对现实一一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专家,而不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
于是,他决定运用那个特别鉴宝法来鉴别眼前这件青铜器的真伪。
楚文明因为他是领导,是蔡大师特别器重的人。所以,他没开口,他是不会动手看宝的。
柯岩深知这一点。
但他也没急,而是徐徐打量眼前的持宝人。
这个持宝人穿着一般,脸色灰暗,眼睛凹陷,目光阴鸷。从他手上的肤色看,虽粗糙但无裂痕。
由此,柯岩断定,这人是个文物二贩子。也即是说,这件古董,并不是他亲自挖掘得来的,他是从别人手里顺来的。
而且,这个人不是普通的文物贩子,而是一个长期靠走私文物的惯犯。
看完了人,柯岩才拿起器皿,在手里掂了掂,觉得它的重量应是这类器皿该有的重量。
他把器皿放在电灯光下反复看了看,又用指甲抠了枢它身上的锈迹,这才把它放下。
“这位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