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以众击寡。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淮海战役,看似是国民党“八十万打六十万优势在我”,但真相则是——解放区同时还动员了后勤民众高达五百余万人!
正是因为赵俊臣曾经仔细研究过这些例子,所以他才可以洞察所谓“以弱胜强”的本质。
霍正源是一个聪明人,赵俊臣虽然无法搬出解放战争的例子进一步解释,但他依然是大致明白了赵俊臣的意思,不由是失笑摇头道:“恃强凌弱这四个字太难听了,还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以己之短消彼之长’这十六个字更为恰当!”
赵俊臣同样摇头笑道:“我倒是觉得‘恃强凌弱’这四个字最好,没有任何文饰与掩盖,可以直抵本质!”
随后,赵俊臣话归正题,又说道:“而目前的南京局势,相较于周首辅,我无疑是处于弱势,而且还是全面弱势,即便是绞尽脑汁,也无法想到自己有任何局部占优的点!论势力,周尚景在南京官府之中拥有诸多门生效力;论人脉,周尚景拥有缙绅势力的鼎力支持;论武力,周尚景拥有数以万计的粮帮弟子卖命…即便是只论计谋手段,我也不大可能胜过周尚景!更何况,周尚景布局更早、占尽了先机!总而言之,只看南京这一局,我根本没有任何优势,也没有任何胜算!”
说到这里,赵俊臣叹息摇头,但很快又面现冷笑:“不过,这个世界上,除了恃强凌弱之外,还有另一个道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对于弱势一方而言,想要战胜强势一方固然是极为困难,但如果只是想要同归于尽,那办法就很多了!
思及这一点之后,我又突然发现,自己也并不是全无优势!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以一时’!若是抛开此时此刻的南京局势,站在更高视角俯瞰全局,就可以发现我拥有的优势了,这项优势也很简单,那就是我比周尚景更年轻、更能熬!与此同时,朝廷离不开财政,而朝廷财政也更离不开我!”
说话间,赵俊臣抬手指向自己正在准备的诸多密信,笑道:“简而言之,相较于周尚景,我唯一的优势就是——在垮台失势之后,我东山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