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这个关键点在这个假说,就是生命有很多的我相人相,有正报的人相、有依报的环境的法相,那么这些人相法相是怎么来的?是由假说的。
当然我们如果是由世间的假说,那么它所带动的是一个杂染的果报,如果我们随顺的是一个佛法的假说,那么就趋向于安乐的果报。当然既然它是个假说,表示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偈颂就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毕竟的一个空性,我空法空的空性。这一段等于是观察生命的本性,或者讲胜义谛。我们每一个人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每一个人把心带回家。我们今天回归到生命的起源,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空寂、清净的。
第二个、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第二个我们再观察,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有这么多差别,每一个人色身的外表不同,每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有所不同,那么这以下就解释所谓的缘起,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既然我们每一个生命的起点,说父母未生之前我们的起点、起跑点是完全一样,为什么开始活动,流转以后会有这么多差别呢?
因为我们有三种心识的活动差别,第一个异熟识、第二个思量识、第三个了别识,我们每一个人心识当中,它的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跟了境的功能有所差异。那么这三种心识的相互作用就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出现。这个地方就广泛的说明了生命的缘起,有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
这段等于是当作本颂的总说,先说出本性的清净由业力的熏习,心识的活动,所创造的差别相。
我们上次当然讲到由假说我法,先发明了我们本性的清净,这个观念我们根据《成唯识论》,把这观念再做一个补充说明,请大家打开讲义附表第二。
附表二——问答释妨
附表第二就是说,这个地方等于在《成唯识论》里说生命的这些因缘相是假说的。假说当然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这当中真实的我是不可得。那么这样子讲,外道就提出问难,看外道怎么说,第一段问:
(一)正释妨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说我们的生命体应该要一个我才对,我是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为什么说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