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