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集善业,但是跟修行就没有关系的,这个不叫修行这个叫积集善业。世间人偶尔也积集善业。所以这个地方说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出我们修行的一个消息,你用功的一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第十六面,这一段当然蕅益大师主要是说明恒转如瀑流。前面一段是扣着这个恒,恒常相续的恒,因果的相续,那么这个地方偏重在转字,转变的意思。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自己做一个问答说:根据《般若经》上说,三界的生死是如幻如化的,清净的涅盘也是如幻如化的,他本性都是空的,那么这样子是不是堕入到偏空了呢?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这样子修行干什么呢?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当然佛法的道理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因果的观念,由过去因招感现在的果;由现在的果又创造一个业力,又招感未来的果。一个是有相的观察,一个是空性的观察。说空性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不能有差错。《般若经》讲空,什么叫空呢?简单的说一切法无自性,就是自性空,佛法的空是约着自性空而安立的。这个自性空的观念,我们解释一下,
你要了解自性空,先了解什么叫做有自性?你知道什么叫有自性,就知道什么叫无自性。
比如说你现在的生命是一个人,有人的色身,人的思想。这个五蕴的法,我们先假设说你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体,是有自性的,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说他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他不必假借因缘就能够出现,这叫做有自性。那么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不假借因缘的,换句话说因缘不管怎么变化,他永远是这样子。就是说你外表的色身,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这个受想行识,不管你造善业也好,你造罪业也好,都不能改变,为什么?因为他有自性,独立自主的体性。
但事实上不然,我们积集善业的人,外表的色身就会变得比较庄严。不要说来生的果报,就讲花报就好,你今生就会比较庄严,你内心的感受也会比较轻松,你也容易生起快乐。所以一个持戒清净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