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三面,三,结劝。
这个地方讲到第二能变的一个功能——恒审思量。恒生思量它对我们的干扰就是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它住在果报,来受用一切的果报。这个自我意识也在我们的造业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所谓的自我来造业。
这段我们做一个总结: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心识的一个主要的过失相,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的颠倒产生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所谓的痴、见、慢、爱,以这个自我意识来爱着自我,以自我意识来高举自我。这样子的一个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令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虽然造了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都是以自我来推动,使令业力都变成有漏业力,就没有所谓解脱的功德了,这些业都被自我意识染污了,所以“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是这个意思。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次第,天台宗刚开始是有相行——刚开始,的确是要经过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去观察我们生命体,看到业力的因缘,说是我们的生命体有善业也有罪业,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刚开始是有相行,初学者很难观无我,就是在生命体有一个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造善,也依止自我来断恶,刚开始都是这样子修行,以自我意识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做有相行——以业果的道理来安住自己的内心,
但是慢慢你要进步了,要到无相行——就是你还是一样的去拜忏,你还是一样的去断恶修善。但是这个时候你能够观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没有自我谁去造善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善,你的菩提心去造善,也是由菩提心去得果报,没有一个自我,这就是修无我。我们要改变第七意识的方法,不是靠布施,你一辈子布施、一辈子持戒,也不能对治自我意识。只有一个方法——勤修无我、靠般若。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