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跟惭愧心,依止这样来持戒,刚开始就是从这样子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有相行,持戒。
二、智慧:持戒一段时间以后,就知道只是身口的持戒,内心的欲望不加以调伏终究不是个办法,所以开始就培养一种观照的智慧。什么叫观照的智慧?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三种善根。这三种的善根主要的重点在无痴,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我空法空的观照。
当然这种智慧你刚开始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空的意思是什么?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假借这种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的这些传承的法语,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中去思惟观照,就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体,所谓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不管是我们的思想、感受、我们的分别,都是一个生灭法,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而已。这个时候就把我们对于感觉思想的执取,慢慢的松脱。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主要就是两个重点,一个你跟着感觉走,第二个你跟着你的思想走。所以我们修空观,就是把对思想对感觉的执取,这种我爱执把它给松脱了。这个时候我们有无痴就能够对治贪嗔的烦恼,这个就是智慧的观照,持戒然后有闻思的智慧。
三、禅定:第三个要做什么呢?就是禅定。就是你的智慧要提升,你这个智慧如果只是散乱心不能断烦恼,所以要修习禅定。当然你修习禅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选择一个所观境,比如说你选择佛号或者选择大悲咒,选择所观境以后,勤,勤就是精进,你要在一天当中拨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对于你的所观境专一相续的去忆念,不断的忆念以后就产生一个安,就产生一种法喜安乐。这个安就是轻安乐。
不放逸,这个不放逸,就是说你修习禅定的人跟我们平常散乱的人不同,你不能放逸,摄心在道,你要经常保持摄心,即使你没有在打坐,你也不能散乱。不放逸以后进入到行捨,行捨就是一种平等心,就是成就禅定,一个人有没有禅定的判断就是行捨,他能够任运而转的,不再假借作意,对佛号能够任运而转。勤、安、不放逸、行捨,这四个心所都是成就禅定的。
所以说我们的自利功德就是持戒、智慧、禅定这三种功德。那么这样子来说,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有一点禅定力,专注力,有一点观照力,又能够以这个戒行来收摄我们的身口恶业,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时候我们生命就慢慢的趋向于光明,趋向于安乐。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当然我们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