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手。
“真正让大梁城中的寒门学子读得起书的是两位先生才对,学生所做的都不值一提。”
坐在一旁的柳行斋将大手一挥,爽朗地说道:“邵曦你不必谦虚,所谓饮水思源,缘木思本。
“若没有当初你提出的想法,又何来今日这造纸工艺和油墨工艺的改良?此事你当居首功,不必谦让!
“我们这两个老家伙该谢谢你才对,如果不是你,我们的《治世论》哪有机会传遍天下?”
站在一旁的白锦卿和胡玉山也是连声附和。
“邵曦,柳夫子说得没错,当初若不是你提出改良造纸工艺和活字印刷,又何来今日文章遍天下的盛况?
“此事你确实不必谦让,如今就连我们宫中史官用的都是这里造出来的纸张和书籍。
“你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天下的读书人,就连我们都应该对你表达谢意。”
胡玉山对白锦卿的话也表示赞同,以前的宫中史官在修史之时,靠的都是人手编撰和抄录。
而如今却不同了,这印刷技术早已经被引入宫中,编撰好的文章不再需要大量的人手日夜抄写。
只需按照文章内容将字版排好便可印刷,最后再装订成册,不但节省了人力,同时更是提高了效率。
更重要的是,也因此减少了不少错误,不再有漏抄和错抄的事情发生。
几人有说有笑地又聊了很久,最后因为白锦卿和胡玉山要请教编撰之事,于是便随柳行斋去了其他房间。
此时书房中只剩下白鼎公和邵曦二人。
白鼎公一脸笑容地对邵曦问道:“走了这么久终于回来了,这回可以安稳下来了吧?
“自打我收了你这个门生,你不是出使南赵便是前往西域,在大梁城停留的时日都没有你在外面的日子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第六十一章 东穆有学长 (第2/2页)
“这次回来就不要再走了,我们师生二人也可以经常见见面。”
听到白鼎公的话,邵曦又是一脸难受的表情。
有些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