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的得与失总是平衡的,就像钟摆在原点两侧周期性摆动一样。得到的越多,在其他方面一定会失去越多,反之亦然。所以就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说法。
东汉王充的《论衡》,是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著作。这个“物”,是指天地运行规律,不是狭义的物质。“衡”,有平衡、均衡有序的意思。《论衡》认为:天地乃一气所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并在一定阶段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它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
这个观点是对当时君权神授、人定胜天的有力反驳。贪官在一定阶段只注重得,却不知道打破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后面面临的是加倍的失与败。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谋取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可能一时富贵了,但到了子孙这里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要从道法自然的角度以原点思维看待物质利益。面对物质诱惑时,一定要明白:得与失只是自然在平衡中的一个短暂过程,而非结果。结果必然是回归平衡:双手空空的来,双手空空的去!物质利益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便利,生存的目的达到了,物质利益有道而舍,为正而争。把主要精力放在付出和奉献上,得到的自然大于付出!
关于精神修养:
道法自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发很多。上已叙及,大道的本质是回到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本来是什么样子?人是天地造化、五行滋养的产物。生而为人,死而归天,循环往复。但这个前提是人心纯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当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不能自已之时,往往会诞生恶的种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尚且必有一失。当我们在过失面前明白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时,自然就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古人的教诲很明晰,犯了错误及时回头,而不能用几个新的错误去掩盖,否则会陷入恶性循环,使自己万劫不复。
俗话常说修心养性,这里有个先后过程。性,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导致了每个人“心”由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不同的境界,不同的道德修养程度而显现出自己的不同,所以说人心叵测,就是这个无法衡量的深度。
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心沾染的尘垢、习气,在人生的长跑中不断纠偏,才能回归自己本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