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听诊没做,触诊肚脐部位压痛,右下腹也没有反跳痛,叩诊鼓音,胀气。检查完,我学着以前跟诊时李磊的语气,眯着眼睛、气定神闲地说道:“根据病史、查体来看,初步诊断是肠痉挛。”
“那大夫您看着给给开点药吧。”
我在药架子上看了一圈,想找点颠茄片或者山莨胆碱缓解痉挛,却没有找到。我想了想,回忆大学时中医课堂教的那些,按中医思维来看,吃了西瓜后引起的腹痛,有腹胀、恶心,应该是寒凝气滞。西瓜被称为中医里的白虎汤,白虎汤是清热剂,用来治疗高热不退的。小孩子脾胃功能本来就差,炎暑天气喜冷食,气机失调,胃气不降,所以会恶心呕吐。寒则凝,凝则不通,不通则痛。我扫了一眼药架子,拿了温中的小建中合剂,还有小柴胡颗粒。小柴胡颗粒虽然常用来治疗感冒,但里面有半夏和生姜的成份,用来降逆止呕、温胃散寒应该也是可以的。当场就让孩子把药服下,又给他艾灸了二十分钟。灸完后,小男孩儿肚子已经不疼了,恶心感觉也减轻。
患者走后,我坐在桌前,嘴角控制不住的上扬,甚至欢喜地坐立难安。以前只觉得恋爱的感觉最甜蜜,现在觉得行医的快乐才更真实。层次越高的热爱,更能够恒定不变,带给人的快乐更持久。我不敢说爱情有多崇高,但我失恋的空虚被行医中获得快乐填得满满当当。
慢慢地,我开始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只是照着父亲的方子循规蹈矩地抓药,后来拿着他的方子还能给他挑出毛病来。再后来,我们两个经常因为辩证下药而争得面红耳赤。
乡下的卫生室里,不像医院门诊那样专业,分的那么详细。像个全科一样,什么患者都会碰到。有时候遇到棘手的病,没有把握,就让患者去医院瞧瞧,他们往往还不乐意。他们便缠着大夫,让大夫给想想办法。大夫就无奈,只能多看看书,翻翻以前老大夫留下来的病案,给开个方子拿点药,试试效果。这种稳定的信托关系,使得患者更能遵医嘱,医生也得到了实践机会,在其中慢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前在学校,老师总是讲患者可不会按照课本长病。但是在三甲医院里,患者的病好像还都算挺标准,在课本里翻一翻都能对应起来。像妇科里的排卵期出血,在二甲医院实习时从没见过,在三甲医院规培时却屡见不鲜。而且遇到那种患者,主任们都会饶有兴趣地跟我们仔细的讲一讲,还会拿出一张纸来画激素升降曲线来展示。在卫生室里,我很少见到那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