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虽然最初想要启动扶持新晋导演计划时并未想过于高调,但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说,越是高调宣传就越对提高天幕的声誉有利。而且间接对这项计划有更好的推进作用。
所以在天幕几个部门积极配合下,被命名为“香港之光”的新晋导演扶持计划正式上马。
记者招待会上,作为老板发表感言,大谈“香港之光”的刘得华很是出了一下风头。一时之间,业内对天幕的评价极高。不过夹杂在一片赞誉声中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天幕的做法根本就不是本着良心要为日渐低迷的香港电影做贡献,而是为了自己出风头。
不管什么年代,这种红眼病现象总是避不开的。无论安宁还是刘得华,都没有把这种小事放在心上。
充耳不闻,只在投递的几十份计划书中细细筛选。“香港之光”不比天幕自拍片,只要剧本好公司觉得有利可图就可以资助投拍。初选收到的除了剧本外还要有完整的计划书。
虽然刘得华比较偏好文艺片,但最终还是决定不拘商业片还是文艺片。但既然是作为实验性电影,那么从剧本到导演,一定要极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风格才可以。不如此,就算投拍了一部可以大卖的电影,可这次的活动也完全失去它的意义。
在经过初次筛选后,先选出了三个新晋导演,名字都是安宁不甚熟悉的,可是光从剧本和计划书看,却倒也有些过人之处。正要安排面见详谈时,刘得华却突然打电话回来,说临时增加一个候选人。虽然不是很合规矩,安宁却也未曾放在心上。
待看到和刘得华一起回公司的人,才觉惊讶。可看着面前平实的面孔,想了想便释怀。陈国这些年一直都在做副导演,之前也做了许多年场务,和刘得华认识一点都不奇怪。而且记忆中好像刘得华也曾资助他拍过电影。
接过剧本,还没翻开,光是看到封面上的四个字,安宁便笑开了。
香港制造,果然是呢4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