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和制动系统防止仪器抖动,还小心翼翼地控制分子速度以确保其温度不过热。最终他们合成了特定的大分子,其德布罗意波长比一个氢原子的直径还要小1000倍,有着足够坚固的结构。实验中,分子吸收绿光能量后通过一系列间隔为几纳米宽的金属栅格,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图样,这在新的质量尺度上证实了量子现象。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的边界问题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同的理论和实验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也都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未解之谜。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结合更多的实验和理论方法,以及跨学科的合作,来进一步探索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以更全面地理解量子边界的本质和特性。这对于推动量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深化我们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在这个领域中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突破,帮助我们揭开量子世界的神秘面纱。
跟随作者,让我们一起在这宏大的量子帝国世界尽情地遨游,感受虚拟假设与现实世界的斑斓交错,重回科学与幻想的巅峰…
在这里,你将会与著名的冯诺依曼近在咫尺,与门捷列夫一起探索元素周期表的奥妙,与爱因斯坦探讨相对论的百年之谜…
“欢迎收听由纪元新闻网发布的新闻联播,我是央视数字主持人晓菲,2013年,中国科学院在量子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这一成果于2013年3月14日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为共同第一作者单位。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种全新的量子效应,其实现非常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1988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F.DuncanM.Haldane)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但多年来一直未能找到能实现这一特殊量子效应的材料体系和具体物理途径。
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带领的团队与张首晟教授等合作,从理论与材料设计上取得突破,他们提出Cr或Fe磁性离子掺杂的Bi2Te3、Bi2Se3、Sb2Te3族拓扑绝缘体中存在特殊的V.vleck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