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在六月的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正在这时,中原大地风起云涌,红巾军的内部矛盾如同被狂风撕裂的云层,骤然间暴露无遗,昔日的兄弟情谊在权力的漩涡中支离破碎,力量在无尽的争执与背叛中急剧削弱。战旗不再统一飘扬,而是各自为营,昔日的辉煌似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张士诚,这位野心勃勃的枭雄,敏锐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虚弱与混乱,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已经预见了胜利的曙光。
他果断下令,派遣麾下猛将吕珍,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猛然扑向安丰这座战略要地。安丰城内,人心惶惶,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刘福通,这位红巾军的元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他深知,唯有向朱元璋求助,方能有一线生机。
一封血书,快马加鞭,穿越战火纷飞的荒野,直抵朱元璋的营帐。
朱元璋接到求援信后,眉头紧锁,这不仅是对盟友的救援,更是巩固自己势力范围、彰显领袖风范的关键时刻。
大军如潮水般涌出营寨,直奔安丰而去。
经过一番激战,朱元璋率军突破重围,如同神兵天降,救出了小明王及一众红巾军将领。
朱元璋将他们妥善安置在滁州,那里暂时成为了一片安宁的避风港。
然而,正当朱元璋以为可以暂时松一口气时,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
陈友谅,这位同样野心勃勃的割据势力首领,趁朱元璋主力外出救援之际,认为反攻的天赐良机已到。
陈友谅亲率大军,如同黑云压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