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邻摇头感慨,向那女子道:“让你爷娘前来,老夫代你与他们说。”
他原本是个拘于礼法的古板之人,能这么说,是因这些年来世人观念的渐渐改变,已出现了些打破门第界限的声音。
“杜公稍待,只怕强扭的瓜不甜。”崔洞开口提醒了一句。
众人正觉得这个世家子是看不起贫寒子弟,他却接着说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看小娘子戴的首饰质地不凡,当属高门,令尊想必看不上贩夫走卒之辈,你这小郎若想配得上她这世家千金,我教你两条路,一是随我做远洋贸易,二可往安西从军,三五年内安身立业不难。”
那一双男女没能听出他这番话的价值,依旧垂泪,不知如何选择,反而是姚汝能提醒道:“还不谢过崔公。”
姚汝能很清楚如今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贫寒出身的子弟能够在几年之内跃迁到与高门贵胄相配的地步,这放在以前,崔洞是提都不会提的。
《新思报》的主编在民间年轻男女中颇有信服力,那男子这才请求追随崔洞,之后与那女子千恩万谢地退了下去。
这算是为韩愈的诗增添了一桩小小的佳话。
之后的文会虽也有数首传世诗词问世,终究是没能弥补李白的缺席带来的遗憾。
于是姚汝能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两张纸来,道:“那我便念一念顾炎武先生往蔽社投稿的诗句。”
“好。”
场面登时安静下来,人们都想听听那个一向只喜欢议论国事的顾先生能写出怎样的诗来。
此时已是黄昏,姚汝能转头看去,不知何时夕阳已在门外铺了一层金辉。
他自然而然地吟出那诗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