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会议说几句。洛阳无忧洞里的百姓,如今已悉数运到上海登船。明年,让全国各大城市清查,全都照着这个法子办。还有太学之事,全国七所太学都要清查整顿。不能只是洛阳独善!”
张育说道:“其实,各府县社学的问题更大。”
邓公武道:“唉,让地方官府自查吧。”
历史上社学出现于元代,一直延续到清末。
元代之时,五十户百姓为一社,设立学校搞扫盲教育。所需经费,由地方自行解决。
到了明代,社学变成乡村半公立学校。一部分经费由地方官府提供,一部分经费由士绅商贾捐赠。其授课内容,增加了法律知识、农业知识、经史历算、礼仪道德等等。只在农闲时候开学。
直至清代,一个乡设立一所社学,办学经费跟明代类似。并规定入学年龄,在12岁到20岁之间。
这个时空的大明,在太宗皇帝的推广之下,就连城市地区都有社学。而且,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同时接受士绅商贾的捐赠。
发展到现在,社学出现很大问题。
一是“吃空饷”。
某些社学和学生,仅存在于纸面上。办学经费被官吏给挪用!
反正是地方财政出钱,中央很少派人去调查,而且想查也查不明白。
二是非法侵占土地。
地方官吏勾结劣绅,以置办学田为由,强占老百姓的农田。接着,再把所谓的学田,转包给劣绅佃耕。
被霸占土地的百姓,稀里糊涂就变成学田的佃户,但实质上成了劣绅家的佃户。
朱铭搞出的社区、乡镇扫盲学校,已经被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祸害得一塌糊涂。
但还可以继续维持运转,每年都能让大量底层少年脱盲,甚至有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