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南在无线通信和远程控制领域也做出过不少成果,但无论是分布式指挥网络还是中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都属于这个领域中的“基础设施”。
而具体到无人机本身,对于前期的他来说太困难,后期又太简单,所以并没有真的介入过。
相当于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但没怎么关注过路上跑的是什么车。
现在突然听到对方提出的设想,竟然破天荒地有了一种“我们的国防工业竟然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吗?”的惊喜感。
旁边的马明伟则没注意到这些。
见常浩南表情怪异又迟迟不语,还以为后者是在疑惑于他为什么要剑走偏锋地选择尚不成熟的等离子体发电技术,于是解释道:
“以传统电储能器件作为能量源的电磁弹射在短时间内可以满足一分钟45个弹射循环的工作频率,但因为储能原理的限制很难长期维持,大概十几个循环之后就会逐渐慢下来…这对于大型飞机来说当然无所谓,地勤又不是超人,本来也不可能一直维持1215秒准备好一次弹射的效率,但中小型无人机在放飞之前没什么好准备的,出动频率基本完全取决于弹射器。”
“至于蒸汽弹射更是连上限都摸不到,实际操作中能达到每45秒弹射一架都不太容易,更何况上级已经不准备在蒸汽弹射上面进一步投入资源了,后勤和装备部门也不会愿意同时维持两套原理完全不同的同类装备…”
“总之,现在需要一种以化学能的形式储能,但又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极高效率转化成动能的技术,一开始713所那边甚至考虑过用火箭助推,不过测试下来发现,要推动1吨左右重量无人机起飞的火箭就已经很大很复杂了,要是每架飞机都要配置助推火箭的话,一来是要让普通地勤分散式操作火工品,危险性实在有点太大,二来火箭助推在起飞的时候要设置很大面积的安全区,可能比一架重型战斗机还要夸张,操作场地的空间也不太够…”
听对方这么说,常浩南也在脑海里幻想了一下几十组地勤在地面或者舰面上给飞机安装助推火箭的场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