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某位高才,认为灾民食不果腹,可以令本地豪绅,以粮食购买被毁的田亩。
如此一来,灾民有了粮食,豪绅也可与官府合作,推动改桑,一石二鸟,即所谓的两难自解。
猛地听上去,似乎一箭双雕的妙计,然而在赵都安眼中,就纯纯是脑子有坑才能想出的法子了…
堂堂相国会察觉不到这法子的问题吗?
他从不敢低估古人的智慧,那为什么李彦辅会来上奏?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说…
突然,赵都安想起了一个细节:
李彦辅所属的“李党”为江南士族集团,而淮水正处江南地界,当地士绅得利,便是“李党”得利。
且徐贞观继位后,对“李党”呈持续打压态势。
有点意思了啊。
女帝是否看到了这层?不确定。
但不耽误这是个表忠心,博取好感的机会。
“陛下,此法…恐怕不妥。”赵都安念头转动间,斟酌开口。
徐贞观批阅奏折动作不停,随口“哦?”了一声。
赵都安道:
“改稻为桑本是良策,若缓缓推行,以三五年为期,未必不能成。导致如今局面,已是为难,若以改兼赈,只怕形势更坏。”
他略组织语言,继续道:
“试想,若由豪绅赈济,该以何价购田?若按市价,非但当地富户吞吃不下,无利可图,灾民更只需出售少数田亩,就可过活,如此一来,改稻为桑仍难以推行。”
“若低价购田,豪绅大族自然拍手称快,可灾民便要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