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五年规划,体现在亮马河工业区便是如此。
在这期间,红星厂要维持一万人左右的建筑力量,用全部的外贸利润和全年的预算支撑这一疯狂的基建行动。
同时,红星厂的总体工人数量,也会呈现一个较大的波动。
今年年底,全厂工人人数将会突破九万人,因为还有奉城一机厂。
就在人数不断增多的过程中,红星厂一边打造教育体系,一边推动基层和机关的人事变革。
虽然李怀德在公开场合讲,人事变革不是淘汰,是更合理的人力资源应用。
但事实上,更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以及红星厂教育体系走出来的优秀毕业生会成为红星厂生产和管理体系的主要支撑力量。
原本的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也就是岗位调配。
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或者潜力不足的干部和工人,会被调剂到较为合适的位置上。
其实都知道,最主流的位置便是工程队。
红星厂已经在申请组建建筑分公司,还是特别专业的那种。
因为与东风建筑有着很好的合作经验,又考察得知东风建筑的设计和工程管理实力很好,红星厂有意促进双方的联营共建。
也就是说,红星厂要与更为专业的东风建筑合作,把淘汰下来的工人变换为建筑工人。
既不用甩掉工人,又能创收,这是李怀德和薛直夫等人在车上共同讨论和研究的。
或许窦耀祖这辈子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他的队伍还能与红星厂联营合作。
当然,红星厂建筑队主要优势就是人,包袱也是人,在谈判中势必要落下风。
尤其是李学武就坐在这,红星厂管委会已经吃了太多联营的甜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