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成了俘虏留在岛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这次惨败,大明精英的结论出奇的一致。
第一,他们都认为忽必烈因怒兴兵犯了兵法的大忌,致使元军师出无名,将士们战斗欲望低迷。更离谱的是忽必烈为了瓦解对方的士气,竟然提前将自己的计划告知日本,然后大摇大摆的行进,这使得日本从战争开始阶段便掌握了元军所有的动向,并在九龙山一带布置了有效的防御工事。
第二,忽必烈并没有做到上下同欲。元朝统一中原地区和朝鲜半岛后,一直遭到不同程度的抵抗,朝廷采取血腥的手段残酷镇压,激起民族之间的仇恨,导致二十万远征军不能协同作战,仅靠那五万不熟悉海战的蒙古骑兵根本不能给予日本痛击。与之相反,镰仓幕府已经统治多年,北条时宗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加上他大肆宣传元军在中原地区的暴行,使得日本境内同仇敌忾,政府间的军事对抗变成了一场抵御外敌入侵的民族战争。
当然,元军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也有许多不妥之处。
一是战术上的应用失误。蒙古骑兵身体强壮,能吃苦耐劳,是马背上的勇士,他们的优势是利用弓箭进行迂回包抄,但是抢滩登陆是要在狭长湿软的地带作战,日本人采取近身肉搏的方式和蒙古骑兵打,这就使得蒙古人失去了弓箭和回回炮的支援,等于自断一臂。更可气的是日本人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不仅战场上不给蒙古人留任何有价值的物资,还不断偷袭蒙古的运输船,导致蒙古军队从一开始就出现补给困难的短板。
二是武器方面存在缺陷。日本武士除了爱刀如命,还有一副昂贵的铁甲。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