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验室。当时乔泽本来还打算来看看的,想着如果这边科研的钱不够的话,还能以西林立橙的名义赞助一些。
不过当时因为有更重要的一些事情,而且乔泽跟苏立行提了这件事后,在老苏的建议下,还是放弃了。
加上乔泽本就喜静不喜动的性子,最后便干脆没过来。
常温超导,听起来还是很唬人的高科技研究,但其实最初的实验室工艺并不算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粗糙。
先用通过电弧放电法制备富勒烯,然后再跟其他元素跟化合物混合,最后通过热反应生成常温超导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先这样,再那样,然后超导材料就有了。
当时,听起来的确很简单,随便一个实验室都能做出来。
但如果没有模型配合,其实就没那么简单了。
首先如何制备富勒烯?重点分离何种分子?
掺杂富勒烯阶段选择什么元素?钾?铷?氢?又或者其他元素?
选定了掺杂元素后,掺杂的比例如何选择多少?用何种热反应?水热?还是直接丢高温炉子里烧?
完成材料合成之后,从反应物中筛选哪种目标材料?又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
等等,这些全是问题。
最可气的是,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还要进行各种测试。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全是废料,然后只能再从第一步开始重新去做。
这大概也是材料被称为天坑专业的原因所在。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在实验室里碰运气。运气不好,实验做个几十上百次,都没什么成果。运气好了,说不定某个小失误,都能成就经典。
材料模型的横空出世,说白了就是通过整合资料后,在模型架构下进行数以亿计的模拟,把不合理的都给先剔除,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出最可能成功的方法跟步骤,然后给出合理性建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