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在故意留缺,在事实上执行单一布政使制。
(ps:清朝也是1布政使制)】
“这是永乐建文新政x几了?”
“数不过来了,数不过来了!”
【永乐11年,朱棣随徐皇后北上,后来的11年里,他在南京仅待了半年。
政治中心的大转移,以及永乐9年启用户部官员巡抚地方的案例,都促使了犹豫许久的他决定先回归老爹的分割地方官员权力的老路,再派中央的人去seesee的新路。
他依然保留了部分朱允炆的idea——启用高级知识分子就任+前往中央的晋升路。
up认为,朱允炆对地方官员的重用是积极正向的,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
明朝后期的官员选任,相当受诟病的一点就是,以“非翰林不入阁”的思想带头,一大堆官员喜欢留在京城,而耻于外放。
一群要对全国做决策的领导人,跟养在深宫的皇帝似的,很少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制定出很多远离实际的政策。】
朱樉:“这话说得,你不在皇帝跟前怎么做那贴心小秘呢?内阁是近臣政治,内阁又凌驾于其他官之上,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朱棣反驳道:“这怎么又怪到我头上?自古以来多少权臣都视外派为放逐,长久的不良习气罢了!“
“那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叫放虎归山,多是和你一样造反成功的人。”朱棡脱口而出。
大家:“……”
也许下意识的反应最真实吧。
【那1布政使制,或者说“封疆大吏”的存在,到底好不好呢?
还记得广东广西互相diss,暗暗不合,于谦提议设立“两广总督”,军政合一吗?
三司系统也是类似的,权力是分割了,责任也分割了,利益也分割了。
大家都站在了不同的立场,嘴上说着为党国效忠,心里全都是乌漆嘛黑的小算盘。
坏一点的互相使绊子。
好一点的一起互相推诿,搞懒政。我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嘛!
中央看到这要么吵架打架,要么集体缄默的状况,头大。就开始寻求一个话事人,一个一锤定音的人。
都t给我闭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