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之后,陈定本接着宣布具体分配事宜。
然后社员们就挨家挨户地拿着口袋到库房门口称取自己家的预分份额。
陈国泰家是最后才建立的户头,自然是排到最后分粮。
不过陈国泰也不着急。
生产队的会计早两天就已经算好了每家每户能够领取的数量。这时只是单纯的过称,进度是非常快的。
差不多过了1个小时,轮到陈国泰家了。
七弟马上拿着六个布袋子上前。
“老六,一个人头是103.5斤稻谷。你家是2.7个人头,可以领稻谷280斤,玉米205斤。确认了就签字。”
生产队会计曹文忠将厚厚的账本和笔递到陈国泰面前,指着陈国泰家的账页说道。
按照相关规定,一个年满18岁的成年人每天的口粮(专指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小米等谷物类主粮)定量是0.8斤。一旦领取到的主粮数量超过这个定额,超过部分就必须卖给国家粮站,是为‘卖余粮’。
0岁到3岁照0.3个成年人计算。4岁到12岁为0.5。13岁到18岁为0.7。(该规则各地并不完全相同,有差异)
依照这个计算规则进行计算,陈国泰家确实只有2.7个人头。
陈国泰早已心中有数,立即拿起笔签下自己作为‘户主’的名字。
很快三袋稻谷和三袋玉米就装进了布口袋。
七弟满心欢喜地扎着袋口。
这六个袋子的粮食就是他们一家人需要吃到明年这个时候的全部主粮。
其中280斤稻谷更是全家人仅有的细粮。
这些稻谷脱粒之后大约有200斤白米。平摊到五兄妹的头上,大约是每个人每个月3斤3两的样子。
数量看起来很少,但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普通城市居民每个月二三十斤的粮食配额里,米票基本不会超过4斤,其它全是玉米、高粱、黄米、小米之类的粗粮票。(米票、面粉票单独印刷,称为细粮票。其它粗粮统一印刷成‘粮票’,去粮站时遇到啥买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