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上是这样尊称的)和他的两名随行:老仆人施塔德尔曼和秘书约翰——歌德在这新世纪里的全部著作几乎都是由这位秘书首次抄写的。他们两人谁都不说一句话,因为这位年迈的老人自从在少妇和姑娘们的簇拥下、在她们的祝愿和亲吻下告别卡尔斯巴德以来,一直没有张过嘴。他纹丝不动地坐在车厢里,只有那全神贯注正在思索的目光显示出他的内心活动。在到达第一个驿站休息时,他下了车,两位同伴见他用铅笔在一张顺手找到的纸上匆匆地写着字句。后来,在前往魏玛的整个旅途中,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歇宿地,他都一直忙着干这样的事。第二天,刚刚到达茨沃滔,他就在哈尔腾城堡里埋头疾书起来,接着在埃格尔和珀斯内克也都是如此。他每到一处,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在行驶的马车里斟酌好的诗句赶紧记下来。他的日记只是非常简略地谈到这件事:(9月6日)“斟酌诗句”,(9月7日)“星期日,继续写诗”,(9月12日)“途中把诗又修改润色一遍”。而到达目的地魏玛时,这篇诗作也就完成了。这首《玛丽恩巴德悲歌》,不是一首无足轻重的诗,它是歌德晚年最重要、最发自内心深处的诗,因而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诗。这首诗标志着他勇敢地向过去诀别,毅然开始新的起点。
卡尔斯巴德(Karlsbad),即今捷克著名疗养胜地卡罗维发利。埃格尔(Eger),地名,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必经的小镇,今在捷克境内。珀斯内克(Pößneck),地名,今在德国境内。
歌德曾在一次谈话中把这悲歌的诗句称做是“内心状态的日记”,也许在他的生活日记中没有一页会像这些诗句那样把自己感情的迸发和形成如此坦率、如此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份用悲怆的发问和哀诉记录了他最内在情感的文献。他少年时代的那些宣泄自己情感的抒情诗都没有如此直接地发端于某一具体事件和机缘,这是一首“献给我们的奇妙的歌”,是这位74岁的老人晚年最深沉、最成熟的诗作,恰似这秋日的太阳散射出绚丽的光辉。我们也没有见过他的其他作品如同这首诗似的一气呵成,一节紧扣一节。正如他对埃克曼所说,这是“激情达到最高峰的产物”,同时在形式上它又和高尚的自我克制结合在一起,因而把他一生中这一最热烈的时刻写得既坦率又隐秘。这是他枝繁叶茂、簌簌作响的生命之树上最鲜丽的一叶,直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没有凋谢和褪色。9月5日这值得纪念的一天,将世世代代保存在未来德国人的记忆和情感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