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是也不一样。
所以太子是谁,还有得说法。
而我呢,就基于以上我的推论设计推导剧情。
五,你这书里,大头兵怎么出口出章,那么高的文化水平?
答:你们是拿对宋、明、清丘八的印象去套唐军了吧。这里解释一下原因。一,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代,军人还不是后世被人排斥、厌恶的职业。在募兵形势下,加入军队的既有破产农民、世家贵族子弟、小地主,也有投笔从戎的士子,甚至还有和尚、乞丐、逃犯。
王建,偷牛贼。
钱鏐麾下的顾全武,觉得当和尚没前途,当兵,结果从一介大头兵奋斗到官至太保。
李罕之,更是个传奇。少年时当儒士,志在考进士。读书读不进去,落发为僧,一次游方到汴州,在城门口从早到晚蹲了一整天没要到饭吃,大怒!乃掷钵于地,毁僧衣,亡命为盗。
土匪当腻了,又当兵。
成汭,先是逃犯,复为和尚,再为马贼,再当兵。
韩建,衙兵世家。
一句话,军人来源复杂。你随便揪个大头兵,是文盲不稀奇,但人家跟你聊起历代政治得失,你也不要惊讶。
其次,对于祖辈世代从军的武夫。以这会武夫的从军待遇,家庭条件都不差,弹弹古筝,画个画,读读诗词歌赋,大多数都玩得起。王师范老子王敬武,淄青小校。但你看王师范的文化水平,几个读书人赶得上他?
不要因为他是武夫,就认为他是文盲,就天然的把他们和文化人对立开来。
事实上,我阅读两唐书、资治通鉴,很多大头兵的兵变方案、兵变发言、即兴演讲能力令人震惊,其思维缜密、语言犀利、对政治的认识,完全和之前汉魏南北朝、宋元明的军人是两个物种。换个时髦的词——属于高学历武夫。
本次答疑完。
另附两次兵变,给大伙见识下武夫风采。别说魏博了,魏博不够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n
答疑附故事两则 (第2/2页)
一,出丧。
唐德宗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