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帅趁机作乱。
“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南渡之后,江左国祚虽立,却仍不稳固。
以至于永昌元年,明帝初登帝阼之时,竟出现了王重专/制、内外危逼的场面。
他活动了下肩膀,走出书房,看向天边的月亮——少度他们应该早就到了京口,此时此刻,阿回故地重游,不知有没有触景伤情?
谢瑾一边想着,一边拾阶而上,登上了高耸的望江楼。
他看着月色下滔滔的江水,耳畔仿佛出现了当日与郗归一道在荆州同游时,听到的江水一次又一次拍打到山崖上的不绝响声。
谢瑾的思绪荡漾开来,想起了郗归那时常常哼唱的一首小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成空。
他在京口、晋陵一带安置那些不愿卖身为世家部曲的渡江流民,又从三吴地区运来粮谷,支持京口军民的生计,如此筹谋了多年,终于将京口建成了一座关系建康安危的重镇,使之足以与上游抗衡。
自此以后,江左朝廷,便形成了荆州与中枢、上游与下游之间“荆扬相峙”的局面。
而高平郗氏,也在京口深深扎根。
几年之后,三吴发生了一起流民帅造反的动乱。
那时叛军直逼台城,京口位于吴地与建康之间,可谓去贼密迩,在城孤粮绝的困境下,难免人情动摇。
那时明帝欲以高平郗氏为外援,于是,郗照率领原本留在江北的流民军,南下入驻京口。
他周旋于朝廷与流民帅之间,与明帝谋灭王重,高平郗氏也因此得以跻身江左一流侨姓士族之列。
那段时日,郗照孤身入建康,折冲于士族诸门户之间,虽有平乱之功,却不与琅琊王氏为敌,只求政局稳定。
后来成帝践祚,太后虞氏临朝称制,郗照与庾、王等七人受诏辅政。
庾公居帝舅之尊,与丞相王引开始了久久不绝的明争暗斗。
危机之下,郗照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今主上幽危,百姓倒悬,忠臣正士志存报国。凡我同盟,既盟之后,戮力一心,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