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与贫民们破陋的草棚茅屋相对的,是北固山上世家大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庄园——包括郗岑自己的。
北固山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可谓钟造化之神秀,又有东吴甘露寺这一“寺冠山”的名胜古迹。
因此,世家子弟颇爱于此建造别院。
这些庄园设计精巧、用料扎实,虽然接连经历了几场地震,却仍旧稳稳地矗立在山间,与山下民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宛如人与人的命运,有人生来便在山上,有人却攀爬一生,仍在谷底。
几场不大不小的灾难,就足以摧毁他们的生活。
因为这些人迢迢南渡,大多已经散尽家财。
而他们自己,又不愿意卖身为奴,所以只能苦苦支撑。
他们来得太晚了,江左肥沃的土地,已经全是三吴旧姓与侨姓士族的囊中之物。
所以他们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一年又一年地播种,然后收获极少的粮食和希望。
中朝左思曾作诗感叹,诗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1
地势使之然,就像山下的平民,也像她此行要找的北府旧将——纵然努力拼搏,练就一身本领,但却只因并非世家出身,便只能受人驱使,晋升无望。
而在世家之中,也只有男子可以建功立业,如郗归这般的女子,只能安于后宅,任人摆布。
不过,郗归如今有了郗岑留下的私兵,便有了与那些贵族男子谈判的底气。
第18章 夙愿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类群体内部资源分配的不公,往往比天灾本身更加持久,也更加难以撼动。
距离永嘉南渡,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而高平郗氏,也已在京口经营了四十年。
四十年间,郗家出资帮助二十余万流民在京口、晋陵一代安家,教他们开垦田地,在此谋生。
可是,却仍然无法让这些人吃饱穿暖,抵御灾害。
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