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缓缓点了点头:“那就只剩下那些小地主、世族庶子弟和农户佃客了?”
“高权素来机敏善谋,这一次,就由他领兵,与兄长、顾信、温述等共谋平叛。”
“明日吩咐下去,此番事成之后,将士们的封赏一如前律,但各部论功行赏之时,则不以枭首叛军数目为标准,端看哪部能以更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胜利。”
“若有不服此令,执意将三吴当作江北战场一般对待,以致增加伤亡的,皆以违反军令论处。”
对于郗归所言,南烛一一记下,而后稍作整理,再次递了过来。
郗归翻看一遍,吩咐道:“叫几个小童过来抄上几份,给兄长、高权、顾信、温述各送一份,我们自己再留一份。”
“不错。”郗归在纸上写下“农民”二字,画了个圈,“自耕农和佃客,在叛军中占了极高的比例。他们之所以心怀怨恨,是因为社会不公,因为生计艰难。我们若予其土地,免其苛税,他们自然能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起码温饱的日子。这些人有了盼头,又何必再冒着杀头的风险作乱呢?”
第107章 东征
郗归想到了后世流传甚广的一首谣谚:“杀牛羊, 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1”
农业社会下,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对农民而言, 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只要农人们愿意领地种田, 就不会误了今夏的农时,叛军也会失去一大批有生力量。
江州殷、杨二姓镇将写信求助,可桓元却趁此机会,星夜奔驰,直捣殷、杨巢穴。
据说当日决战之时,二部将士一听桓元名号,便怯懦不敢迎战,以至于桓元只用了区区半月的工夫,便尽收殷、杨余部。
郗归看着桓元俊秀的面容、清亮的眼神,实在很难想象,传闻中那个凶狠的将军、自己记忆里那个黏人的少年,和眼前的这个青年,竟然全部都是一人。
“姑姑,先下船吧。”桓元见郗归没有答话,自然地侧过身去,做出一个请的动作。
郗归轻叹一声:“一别经年,姑姑都有些不认识子皙了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