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这一片伙食的,是首领七拐八拐的远房亲戚。
听到这话后,他凶神恶煞地吼了一句,恶狠狠地扫视一圈,直看得周遭所有人都噤若寒蝉后,这才哼了一声,回到锅灶旁边,满满地舀了一碗稠粥,颠颠地端去了营帐。
周遭的百姓埋头不语,可低垂的眼底却无不充满愤恨。
人皆有自利之心,在物质极其缺乏的时候,不患寡而患不均,本就是人之常情。
这些百姓之所以揭竿而起,几乎全都是因为吴地世族与官吏逼得太紧,以至于他们没有办法负担自己的生计,只能眼睁睁看着世族奢靡度日,自己却年年忍饥挨饿,甚至不得不走向冻馁而死的结局。
倘若真是这样,来年米价必然飞涨,自家怕是又得卖儿贴妇,苦苦煎熬。
在这种担忧的驱使下,会稽与吴郡接壤处的一个叛军营地中,几个大胆的佃户一合计,竟带着父母妻儿约好了时间,在夜里偷偷逃跑。
孙志军中管理散漫,根本没有人严格执行点卯考勤的制度。
以至于这些人都走了好些天后,其首领竟然毫不知情。
然而,他们的离开虽未在首领那里引起什么后果,却在相熟的同乡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多数人都会打心底里叹一句可怜。
可如果自己就是那个即将成为“冻死骨”的可怜人呢?
大家一样地生于天地之间,凭什么我就要不明不白地去死?
可以说,这种不甘心的情绪,以及百姓们对于饱暖生活的希冀,正是孙志能够纠合如此多徒众的关键所在。
这些人等了六日,都没有等到一丝半点关于逃人的消息,是以终于按捺不住,在吃饭时悄悄说起了此事。
自从北府军到达三吴,叛军接连吃了好几场败仗,提供给他们这些人的伙食也越来越差。
他们明明在城中抢了不少金银粮米,可却只能享用其中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其余的财物粮食,都被首领装车运走,据说是要送去给前线与北府军作战的将士们。
“又是这个。”一人接过破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