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肉,比以前做的味道好,告诉翠娘多烧两个,拿到码头给大伙儿加个菜。”
张嫂子欢喜拍手道,“大伙儿若是知道了,又说这买卖做得合适了。”
云二婶一杯茶泼到地上,恨恨的跺脚,“这三婶子真是越来越不着调了,我好心去求情,她连个谢字都没有,还怪我不曾给巧儿谋个好差事?什么好差事?还想不做工就拿工钱,她以为她闺女是老板娘啊?”
云二叔哪里知道自家老婆子一口说中了事实,还低声劝慰道,“咱们也是冲着巧儿这丫头,就别跟三婶子一般见识了,赶紧做午饭吧,我去田里看看。”说着老头儿也走了,留下云二婶抱怨两句,以后再不管三叔一家的事也就罢了。
不提云家众人心思,单说这一日,作坊又要招工的消息传开了,不必说,家家都是红了眼睛,谁不想守家带地的,每月赚上千八百文啊,四季有衣衫,年底有分红,每日还有两顿好饭菜,简直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啊。
只要进了作坊,家里再穷的后生,都能马上十里八村,可劲儿的挑媳妇儿啊,谁家的女儿嫁了来,就算暂时穷苦一些,以后那必定能过上住瓦房吃细粮。
就是村里的小媳妇儿们也暗暗憋着劲儿,撺掇着家里的公婆夫主,寻门路人情,想要进作坊,不说那进作坊必定发下来的衣衫和簪子,也不说张嫂子和翠娘如今多风光,就只看英子和石榴两个在婆家地位多高,就够她们羡慕的了。
这事儿不宜拖延,很快,经过几家人的讨论,瑞雪夫妻定了作坊的名单,又象征性的问了里正一声之后,村里三个后生云小九、张大山和刘安就进了作坊,他们都是平日在村里有个好口碑的后生,为人孝顺,家里又贫困,最重要的是,他们几家当初在赵丰年病重时,都伸出过援手,虽然当时有的只是送来几捆柴禾,但是瑞雪奉行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怎么会因为他们的恩惠小,而不放在心中,所以,今日这几家就得了这样厚报。
至于女子,就招了巧儿和一个叫金枝儿的小媳妇儿,金枝儿的孩子在私塾里读书,平日与瑞雪也相识,以后倒是好相处。
事情有了结果,村里人家自然有的欢乐有的失望,但是也没有人说出什么闲话,毕竟谁都清楚,不可能人人都进作坊。待得赶集的日子,大部分人家都开始去买小猪崽、鸡崽,琢磨着多养一些,到年底都是进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