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翰林书院,翰林书院虽不是全国最好,但已经集结了来自五湖四海之人,上到贵族门阀,下到布衣白丁。为了进入翰林书院读书,达官显贵们可谓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寒门学子若想出头考究的就不仅是学问了,甚至是运气。
多重制约下,哪怕是寒门子弟都难以翻身,而贫下中农往往止步于秀才便已然是祖坟冒青烟了。那市井话本中描述的农家状元郎,说到底也只是普罗大众的美好幻想罢了。
“好,我先去送束脩,晚上我们一家人一块用膳。”姬墨舒表现的十分体贴,论宠老婆她向来是很积极的。
“快去罢,送完了就马上回来,不许待在外头勾搭不叁不四的人。”苏娘复又叮嘱。
“嗯嗯。”姬墨舒的脸诡异的红了,她才不会勾搭别人呢。不过让苏娘这么叮嘱,她却十分受用。
趁着天色还早,她匆匆赶往夫子所住的居室。她已经许久不曾考试,虽断断续续的都有温习,可与别人的寒窗苦读相比到底差了点火候。但她有的是信心,考试的内容与涵盖的东西她自小就能从父母口中耳濡目染,特别是最近商帮的事也闹的沸沸扬扬,商贾、权势集团以及平民百姓之间的互相制衡让她对国家的运转也有了新的理解。
说来也是奇怪,富家子弟自小便对权力更敏感,哪怕她辗转病榻数十载却依旧比寻常人懂得更多的政治知识。某种意义上,是她太聪慧,还是这个世道太过墨守成规,以致于十余载环境朝局竟毫无变化?
作为豫商,与时俱进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她感叹于这亘古不变的选拔制度。明明选拔的是治理国家的能人,却为何无需与时俱进?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就目前而言,这份墨守成规反倒是让她得以有机会追上世人的基础。
眨眼的功夫,姬墨舒来到山脚处的一座傍水的青竹雅居,她走了进去敲了敲门。
“谁呀。”
门内立刻传来一位年老女人的声音,她连忙恭敬道。
“魏夫子,是我,墨舒。”
话音刚落,房门便打开了,只见门内站着一位年近古稀的妇人,妇人年岁虽然已然很大了,但体态修长,也并非见驼背之态,身着青衫长袍,举止投足间皆展露儒雅之气。这便是教导姬墨舒的夫子,魏夫子,也是前太傅。
魏太傅几年前告老还乡便留在翰林书院当夫子,鉴于太傅的头衔俨然成了翰林书院的门面,许多人登门拜访就想成为魏夫子的学生,但魏夫子不是谁都收的,这么多年来,收的学生一直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