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族罢,他们陈氏可是在扬州世代为吏。
粗硬胡须的随从忍不住昂首挺胸的想道。
果然如其所料,当庐江陈氏此话一出口,周围的僮仆、随从、部曲脸色立马都变得畏惧三分。
陈氏子弟在袁公治下仕出最多,庐江、九江都有为长吏者,即便不算心腹,也能称得肱骨之臣,此时在逃亡驰道与对方撞见,又怎不让人内心陡然咯噔。
不过随即一想,对方也在弃官逃命,没比他们好到哪里去。
待汉王大军平定淮南,陈氏在各郡助纣为虐,鱼肉百姓,又为袁氏故吏,下场会比他们更惨。
想到这里,有士人心底忍不住一乐,出口嘲讽道:“庐江陈氏名头不小,只可惜挨不到天明了,如今汉兵同时攻打庐江、九江两郡,各处兵马损失惨重,求援书信塞满了寿春府邸,袁公顾此失彼,还能坚持到几时。”
“在西南与刘荆州结仇,东南亦与曹扬州嫌怨,内无贤臣,外无援军,强敌压境能为之奈何?”
“眼下汉军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军攻阳泉、安风、六安,一军攻下蔡,再围困寿春,还有一军攻成德、合肥,若数城破,寿春即为笼中之鸟,空窥而不得出。”
“袁氏败亡在即,依靠在袁家大树上的蚍蜉,又能好到哪里去?”
头戴一顶儒者冠,单手抚须的中年人,翻身下马,冷笑嘲讽说道。
不少人听见后,立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愈发嘈杂喧嚣。
甚至有人暗中鼓掌,此人说得真好,把袁氏的困境全说出来了,如今天佑汉家,袁氏岂能成功谋逆篡位,还敢四处传播谶语,说什么代汉者,当涂高,乃路也。
篡逆之心,淮南路人皆知。
如今他们弃官奔走,可谓是弃暗投明,背贼向汉也,莫不是担忧汉军当中有不少投降的黄巾贼,害怕他们军纪不严,也如同袁兵喜欢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