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才小心翼翼地从桌下爬出来。试着学父皇的样子启动机关,进到密室,尚来不及打量密室中的构造,
就被面前看到一幕的惊呆了。
宫中美女如云,类型繁多,但加起来也远远不及眼前画中所绘之人。明明只是墨笔勾画的死物,可却偏又带着灵气,似是
真人。
落款处的题诗,熟悉地笔迹,是出自父皇之手。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引自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
自幼熟读诗经,一看便知其中内容。只是当时年纪还小,琢磨不透诗中隐含的浓浓爱意,那是一个男人倾注一生所有情感
升华的总结。
在那以后,便常常会在梦中见到那副藏于密室的画,从不因岁月的洗礼而有丝毫模糊。
我用了很久的时间,才明白盘踞在心底,那难以释怀的情素意味着什么。
而我从这宁静而深远泛着惆怅地苦涩情绪中,真正认识理解了作为一国之主的沉重和悲哀。
他的身影依旧那么高大,只是,又增添了几许落寂,孤冷。
在爱与责任面前,父皇没有选择地承担起自他出生时就注定的命运。为此,他只能将满腔的爱意化为动力,投身于漫无边
际地政务当中,企图以此来麻痹因思念而疼痛的心。
作为他的儿子,我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选择的余地。
儿时的梦想,早已被现实的种种消磨待尽。用功的读书,勤奋地习武,这一切的努力,都无法弥补我天生的缺失,我渴望
目睹外面世界的精彩,而不是如笼中鸟般一辈子困在皇都,只能仰望头顶那一片狭窄的天空,在叹息声中度完一生。
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就注定了放弃。
无视母妃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劝说,依旧我行我素,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任由书籍发霉,任由宝剑生锈。遗留在身间永远除不去的低俗脂粉气,以及挂在嘴角玩世不恭地微笑。
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当看到母妃眼底无法拭去的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
番外之尉迟璃篇(二)
本是与四弟烙一同到宣华阁找大哥,不曾想意外认识了他……
那个清雅云淡的琴师,娇弱的身姿抱着半人高的琴盒,惊愕的神色使得原本白皙的面容显得更加苍白,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在云雾中。
大哥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眼神中隐隐流露出挖到宝藏般的喜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