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郎只是那众多副将中不起眼的一个,主管襄办军务。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王淳将属于自己的公务做得尽心尽力,就连对他这种出身羽林军的新晋军官一向看不太上眼的镇北大将军周胜对王淳也是青眼有加。镇北军中,王淳保持了他沉默的本色,他很少开口干涉周胜的军务。无论周胜安排他做什么事,他都会完成得很到位。
战况从第一年的被动防守变成了第二年的主动进攻,面对着逐渐溃散的贺兰军队,所有人都乐观的认为将贺兰族远远的赶出永平朝的边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士气空前高涨,士兵们在训练时也显得格外有精神,镇北军没有辜负朝廷赐给它的名号,很快,这支军队便可成为永平朝军事上一支有力的铁拳。
变化从镇北军的主帅周胜和襄办军务轻车都尉王淳之间一次小小的争执开始。
争执的原因并不复杂,在不断的胜利消息传回京师后,朝廷理所当然的下了一道圣旨。战争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保家卫国变成了开疆拓土。
镇守和林的大将军郭英被调走,新的和林守将按照周胜的建议,任命为他的侄子周承。周承亦是将门之后,他早亡的父亲便是建宁朝都指挥使。有了父亲和攻无不克的叔叔做后盾,加上自己的骁勇善战,周承长大后在军中屡立战功。周胜推荐周承守和林,也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和林是被贺兰族环绕的地方,亦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聪明”一点的将军都不会为了那些军功主动请缨冒险。
王淳向周胜提出的意见,却是派自己或副将军宋庆明去守和林。王淳并不是不相信周承的能力,相反,他十分欣赏这个与自己年龄仿佛、带着些狂傲不羁的年轻将领。攻城掠地打前锋,周承的战斗力毋庸置疑,王淳所担心的却是周承镇守和林时一旦遇到麻烦必然会影响到周胜对于战局的判断力。在这种事关生死的战局上,做为主帅,周胜的判断背后便是成千上万士兵的性命。
“少将军本为骑将,攻城拔寨是其所长,派如此骁将守城,在下亦觉得可惜,这种偷懒的活还是交给老夫吧?”副将军宋庆明见周胜在听到王淳的建议后隐隐有些不快,赶紧出来打圆场,他亦是在战场上征战多年,也认为与其让周诚守城,不如让周诚做进攻的前锋,自己这种经验丰富、谨慎持重的老将守城要更合适一些。
“老夫岂是因私废公之人,戎马半生,未尝闻惊雷而变色!”,周胜带着明显的不快否决了王淳和宋庆明的建议。
王淳不再坚持,作为部将,进言是自己的责任,是否采纳则是主帅的权利,作为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