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粮。这一来一去,差别可就大了…在下所言,实是往年税法弊端的冰山一角。」
玉亲王恨恨道:「本王只恨杀不尽这些贪官污吏。」
戴先生劝道:「朝廷总归是要用人的,制度不改,换谁来都是一样,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少贪一点,对于朝廷用度,实是杯水车薪。
王爷可怜百姓,实是菩萨心肠,万民的福气。只是对朝廷而言,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并非第一要务。以在下看来,如今朝廷的第一要务便是充实国库。没钱,朝廷就运转不起来。朝廷运转不起来,自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届时百姓一样受苦。无论如何,一条鞭法的执行,算是弥补了国库空虚。有了钱,才能办事。
如此一来,只能先苦一苦百姓。
至于陛下办海晏河清会,用意便是支持变法,向世人说明变法的结果是好的。而且一条鞭法豪绅勋贵皆有获利。大家都占了便宜,谁愿意戳破此事呢,得罪满朝上下呢?」
「可是先生不是常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圣贤也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任由一条鞭法祸害百姓,本王将来可怎麽办?」
戴先生:「将来的事不好说,但眼下的民心,却是王爷能收拢的。」
玉亲王:「先生的意思是让本王去安抚这些受害的百姓?可是本王哪来那麽多的钱?」
戴先生:「王爷能悟到这一层,足见天资过人。不过,陛下确实是为王爷计虑深远,已经为王爷找了两个人来帮你。」
玉亲王神色一愣,随即恍然:「先生莫非说的是户部王尚书和徐青?」
王尚书投靠他,又是南直隶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背后的财富,自然不可小觑。
而徐青坐拥海贸之利,钱粮之富裕,自也可想而知。
王尚书帮他自是理所当然,可是徐青凭什麽帮他?
玉亲王欲言又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