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淮西其它地区,沧凉显得更繁华喧嚣,粗粗放眼望去,沧凉百姓的衣着装扮,竟也不比京城百姓差得太多。
我看得有些诧异,对青阳道:“想不到区区一个藩镇之地,也能发展得这般好。”
青阳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淮西一带,包括沧凉在内,在大曜建国初期,原是荒蛮之地,方圆几千里草木丛生,不见人烟。”
我惊讶道:“此话当真?”
青阳接着道:“到了文帝时期,为了充分利用人力开疆辟土,文帝曾几次大赦天下,将原本应该判死刑的犯人流放至淮西,让他们自力更生。
“为了生存下去,犯人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开垦荒地,辛勤劳作,成为了淮西一带最早的祖先。”
我对青阳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博古通今已经见惯不怪了,于是闭上嘴老老实实地洗耳恭听。
青阳继续道:“到了武帝时期,淮西已经发展成为典型的农耕之地,拥有自给自足的耕作能力。
“后又逢淮东一带连年饥荒,便有许多淮东百姓自发地迁徙到淮西,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
“他们不介意淮西人曾经是罪民的身份,彼此通婚,繁衍生息,逐渐扩大了淮西的人口基数,并形成了最初的城镇雏形。
“再后来,成帝实行官制改革,在淮西等地设立了节度使,而沧凉则作为淮西之地的军事重镇,逐渐进入了朝廷的视野。”
我问道:“这沧凉陆氏,便是当初的罪民之后?”
青阳想了想,道:“据说,陆氏祖上曾是淮东望族,迁徙至淮西之后,他们一直十分珍惜自己的本家血统,严禁本家子孙与淮西百姓通婚,所以推断来看,陆氏本家这一脉,应与罪民之后无甚牵连。”
我了然地点了点头:“陆氏本家血统纯净高贵,难怪在当地拥有如此大的威望。”
不料青阳却神色古怪地看了我一眼,道:“殿下将问题想得简单了。”
我不解:“那是为何?”
“陆氏短短几十年就能扎根沧凉,并非血统高贵,而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极力推行商贸,让许多没有土地的百姓,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生存下去,甚至发家致富。
“而这些因得了陆氏恩惠而富裕起来的商人们,自然会铭记陆氏的恩德,唯陆氏马首是瞻。
“尤其是陆氏上一任家主陆昊远担任节度使之后,更是在淮西一带施行仁政,体恤百姓,减免赋税。
“如此一来,非但富商们拥护陆氏,就连当地的普通百姓也都对陆氏感恩戴德,交口称颂。”
我皱眉道:“可陆昊远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