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190年),家主蔡邕蔡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
“于一处残破寺庙内歇息,捡到一男孩,正是晚辈。”
“男孩身挂一木牌,写明生辰,以及姓名表字。”
“后来,家主蔡邕将晚辈带回府中。”
“初平三年(192年),蔡邕被王允所害。”
“府中杂役四散奔逃,我因感恩家主救命之恩,一直留在蔡府。”
“兴平二年(195年),南匈奴劫走了大小姐,整个蔡家也被匈奴付之一炬。”
“我身单影只,无法救回大小姐,甚至保命都难。”
“一路磕磕绊绊,东躲西藏。”
“于前几日来到南阳郡,失足落下山崖,幸被先生所救。”
“识得那些粗浅道理,也都是在蔡府中日日熏陶所致。”
诸葛亮闻言,一改之前的和善,厉色问道。
“你说你是日日熏陶所致?”
“据我所知,天下大族对府中典学看守甚严。”
“你身为府中孩童杂役,如何接触到如此高深之学?更别说九龙戏珠的言论!”
赵辛闻言面不改色,诸葛亮能这么问,自己早都想到了,随即朗声道。
“先生明察,大小姐宅心仁厚,常教府中杂役写一些简单的字句。”
“也喜在庭院中抚琴读书,夜半被婢女扶回房间后,晚辈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典籍。”
“每晚打扫完庭院后,晚辈都要将书籍送回藏书阁,有时略晚一些并不会受到责罚。”
已然挑明,赵辛自然沉着应对,但诸葛亮貌似更加生气,好像找到了赵辛话语中的漏洞。
“哼!胡言乱语,按你所讲,每日所学有限,如何会有如此之深的造诣?”
赵辛闻言,心里暗暗发苦。
果然,诸葛亮还是不好糊弄的啊。
“唉!罢了,就告知先生罢!”
“若先生听完之后,觉得晚辈品行不佳,晚辈自走便是。”
赵辛假意一脸苦恼,这也是这两天时常练习的结果。
对于这一幕,赵辛早有预料。
“哼!速速说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