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卫司还需进一步削弱,于是被一拆为二。根据侍卫司内部原有的马军、步军之分,侍卫司被拆分成传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两个部门,前司鼎足三立。
原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统领马马、步军,是当之无愧的禁军一把手,如今随着侍卫司的瓦解,这一职位自然不复存在,从此,禁军再无总的统将帅。
这正是与机构设置同时并进,赵匡逐渐拿禁军高职开刀,什么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侍卫亲军都虞候,这五个最高级别的军职,赵匡有意让它长期空缺,不授予任何人。后来,他干脆把五大军职全被撤销了。
经过这一番调整,宋朝的禁军机构从“二司”逐渐过渡到“三衙”制,形成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鼎立的格局,长官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殿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马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步帅),从此“三帅”各管各的,互不统属,谁也管不了整个禁军,都听命于皇帝一人。
就这样,赵匡一步步地将原本那些位高权重的禁军职位或撤销、或虚置、或削权,朝野内外再也没有权势彪炳,能够威胁到皇权的骄悍武将。
这一切改革的核心目的,都是抑制单个机构、职位、将领的权柄。而禁军“衙”中没有老大,没有话事人,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够独掌大权统辖整个禁军,因为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朕在皇城,足不出宫,就能统摄禁卫军、亲卫军了,免得这些高级将领,威胁皇权,对朕不利。”
赵匡坐在御书房内感慨,他很满意这个改制,接下来,又对皇城外的各地驻军兵权下手,开始拆兵权,就是把握兵之权、调兵之权、统兵之权相分离。
这是宋朝兵制改革的重头戏,把兵权的再分割,赵匡下令一刀切下,兵权这个笼统复杂的大概念,被细分为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
所谓握兵权,也称掌兵权,掌握在禁军“三衙”手中。
三衙负责军队的日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