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xt_69">老丈吩附他们先各自回去,只带上了自己的侄儿,让他领着自己前往乡里的官署。
虽然现在这乡已经名不副实,但毕竟还是个乡,按着地方的标准,地方官府在这里设立了相应的官职。
人五百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方以上置四乡。
乡置啬夫一人,人不足千,置治书史一人。
出来问话的是一个寻常的散吏,老农胆颤心惊的说起了自己进山采药,发现了村中亡人,并且将他们带下来的事情。
「我先前听上吏说官府赦免亡人,就请他们回来,这些人得知,也很高兴,
都跟着我回来了,他们都是些乡里的庄稼人,过去也不曾惹过事,就是因为当初的官府逼迫太急....
「嗯,嗯。」
散吏无奈的点着头。
这散吏乃是本地人。
官员可以从东边派,但是吏就没办法了,吏并不属于朝廷,吏是属于地方的,官员拥有处置权,也都是从当地征召。
从秦开始,一直到当下,吏的招募方式经过了多次的变更,如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征。
地方官府缺了吏,直接征当地会读写的人来当吏,这类似役,是不能拒绝的,必须要去,不去就等着被问罪。
第二种是继,一般来说,吏的位置是可以继承的,父亲死了就让儿子顶替,
这还是役那一套习惯,服役的人死了,就让他的亲属顶替他继续干。
第三种是考,最早的吏试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记载,有些有职权的吏,大家都还是比较有想法的,有想法就可以去考试,通过吏试就可以当了,据闻刘邦的亭长就是通过第三种方式考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