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txt_56">总体来说,供应链的不成熟是早有预期的,但简单的筛选一遍,不少环节已经有萌芽,乃至有些突破了。
不过,自己这边的电车考察与验证团队还需要扩大规模,每个方向至少需要23个熟悉业界情况的人来对接,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俞兴计划用36个月来完成对国内供应链的梳理和初步投资,然后再考虑打出项目成立的旗号。
百晓生上市前的筹备比他想象的要多,一方面需要进行合规的架构改造,搭建能够海外上市的VIE,另一方面还需要做财务的规范和审计,等到这些搞完就是找承销商,不过,这部分会有来自IDG的协助与介绍。
俞兴密集的见人、沟通、开会,连续忙了一周才缓了一口气,然后又接到舅舅的电话,正式的提出做大做强的目标。
周日下午,俞兴把位置定在红隼所在的金融中心,提前抵达办公室,等待舅舅楚金祥的到来。
“很忙哈,俞老板。”刘琬英最近也比较忙,一直在看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昨天刚飞回申城,“那个毫米波雷达的确定要投了?”
“我这边已经口头上答应了,合同没签,钱还没到,但他们已经在拉人搞团队了。”俞兴笑道,“这群人做事还挺…算是实在吧,另外,他们想和成电合作,嗯,这个还得再看看是什么方式。”
刘琬英知道这个项目的大概情况:“一个零件都这么大费周章,成本也就几千块钱。”
“对一辆中高端定位的车来说,这个确实不多,问题在于,就算翻倍花钱买,人家也不卖给你啊。”俞兴这么说了句,随即又把制造利好那套说法搬出来。
刘琬英对于这种思路自然理解的格外迅速与彻底,但结合前不久对企鹅的制造利空,顿时忍俊不禁:“好你个俞兴,现在搞起来这种制造利好的事情,你忘了你是空头了?我回去就把过山峰的东西全都注销了,让你当一辈子的多头!”
俞兴觉得她这种煞有介事的语气有些莫名的熟悉,默默回想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